盡管2021年組件成本有所回彈,但光伏發電成本已經比IEA在2014年公布的太陽能技術路線圖中的預測提前了逾30年。
太陽能組件制造業產出每翻一番,生產成本就會固定下降25%;光伏發電能力每增加一倍,太陽能電力價格就下降30-40%。
“2023年,太陽能組件成本將降低至1元/瓦左右,2030年光伏發電電價可以下降到1美分/千瓦時,這是人類能夠大規模獲取的最便宜的電能。
光伏發電絕對成本已處于低位,下一步要做的是深度融入到新型電力系統中。”國電投戰略規劃管理處處長李鵬近日在中國光伏年會上說道。
他表示,通過開展綠色電力交易,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綠色電力消費,體現出綠色電力的環境價值,產生的綠電收益將用于支持綠色電力發展和消納,從而更好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多措并舉,將新能源發電側成本的持續下降有效傳遞至用戶側,降低用戶使用新能源的成本,為用戶使用新能源創造更好的條件。
而深度融入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需要深度嵌入到生活的場景中,與負荷深度協同,如零碳家庭,清潔電力健康生活;零碳園區,光儲充一體高效協同;零碳區縣,構建“光伏+”新經濟。
以系統總成本最小化為目標助力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即發揮光伏清潔電力屬性成本持續降低的特點,才是提供滿足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目標約束的經濟最優方案。
分布式+儲能將成為未來重要的供能方式
未來當風、光總發電量占比超過30%~40%,大電網系統的頻率、電壓、動角穩定極限及高昂成本決定了其消納新能源的天花板,分布式+儲能將是未來能源供給的重要方式。
李鵬表示,通過儲能、用戶側的靈活性和數字化技術,有效銜接光伏發電和下游的負荷,著力打通從發電到用戶的鏈條,從而實現光伏的有效和有序供電。
通過風、光水、儲多能互補以及應用功率預測等數字化技術完成自我優化,增強新能源發電的可控性,形成虛擬電廠。形成虛擬同步機之后再并網運行,使得發電互補的出力曲線盡可能隨調度需要靈活調節,以此獲得最高的價格,從而實現發電側資產價光伏發電值的最大化。
通過用戶側構建以分布式光伏為主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用戶側將會變成有源網絡,用戶側自發自用和就近消納的電量占比將不斷提升,2030年我國分布式光伏可開發潛力達到15億千瓦,碳中和分布式光伏將占到50%以上。
用戶側將涌現大量的自我平衡的微電網系統,其中直流微電網將成為主流,獨立的儲能電站會多源網荷儲電動汽車點布局,通過聚合分布式電源和用戶的虛擬電廠將成為配電網輔助服務的主要來源。
光伏產業要進一步推動場景化、定制化的進程,特別是光伏與用戶側直流負荷的一體化發展,使得光伏發展進一步的分散化,徹底融入到生產和生活的各領域。光伏產業只有無所不在,才能最終實現無所不能。
對于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的結合,李鵬認為要實現能源生產與消費體化,分布式光伏讓建筑直接發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約大量成本,產生巨大經濟效益。
積極利用好工商業和戶用屋頂、車棚頂、建筑外立面、水面、設施農業等資源,逐步擺脫對于土地資源的依賴,推廣應用水風光互補、漁光農光互補、光伏治沙等技術,解決光伏發電子安全并網、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環境治理等問題,探索出一條多能互補、智慧協同的能源生態發展道路。
與此同時,光伏產業自身的科技創新要繼續,推動技術進步,確保光伏發電成本進一步下降。當前,光伏產業可能有所突破的技術主要有TOPCon、HJT、IBC和鈣鈦礦等。
未來,還需推動光伏產業的數字化進程,李鵬表示,我們即將進入物聯網時代,光伏產業的各環節要主動與物聯網技術深度融合發展,以成為未來能源物聯網的關鍵節點和數據來源,在此基礎上大力研發和應用虛擬電廠技術。
中長期PPA、突破分布式“隔墻售電”、消納
對于政策建議,李鵬提出了幾個方面的思考,具體表現為:推動用中長期的PPA替代目前的標桿電價,進一步完善光伏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細則。
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逐步推進發電側申報帶價格的出力曲線,推動集中式光伏發電項目自發配置儲能設施并實現儲能資產投入的價格回收。
突破分布式“隔墻售電”體制障礙,完善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機制,理順利益分配方式,合理測算核定“過網費”,創新分布式能源商業運營模式,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分布式能源就近消納。
進一步理順綠電交易、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綠證交易以及碳市場之間的關系,盡快幫助消費側用戶厘清實現電力消費側碳減排的相關思路。
明確碳核算相關認定標準,對電力用戶自主采購的光伏等綠電及綠證予以認可,以此鼓勵用戶自主消納可再生能源電力,有效傳導碳市場機制作用。
在“雙碳”目標下,未來十年是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以及更大規模新能源消納至關重要的“窗口期”。在這十年中,新能源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已經不再是單一維度的考量指標。
對于經濟仍處于中高速發展階段的我國而言,如何以社會總成本最小的原則實現全社會的低碳轉型,更需要政策制定者著眼長遠,以未來的能源利用場景為基礎,做好頂層設計、理順發展機制,以此實現碳中和愿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