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湖北省黃岡市生態環境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黃岡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提出,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持續壯大光伏產業,進一步推進大別山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設,打造國家級光伏示范區。重點支持紅安麻城、黃州等地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組件、光伏裝備等。積極推進“光伏+”綜合開發利用,重點發展以大型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為主要依托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推進風力發電產業,在武穴、紅安、黃梅等地重點布局風力發電項目,支持龍感湖建設風、光、儲一體化示范項目。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地熱能,穩步推進生物質熱電聯產,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面開展地熱、干熱巖等清潔能源勘察。支持英山、羅田、浠水聯合推進地熱能開發。加快推進黃梅紫云山、羅田平坦原以及上進山等抽水蓄能項目,力爭盡早開工建設。
同時,增加農田碳匯。開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行動,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推進農光互補、光伏+設施農業等低碳農業模式。研發應用增匯型農業技術,推廣二氧化碳氣肥等技術,改進和優化耕作措施,降低土壤侵蝕,增加土壤有機碳固存。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繼續開展測土化驗、肥效試驗和化肥利用率田間試驗,推進配方肥進村入戶到田。參照測土配方施肥固碳減排計量方法指南,探索開發測土配方碳匯交易項目。
意見稿原文如下:
黃岡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
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根據《黃岡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黃岡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現狀與形勢
第一節發展現狀
“十三五”期間,黃岡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從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加強能源節約、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增加碳匯能力、提升適應氣候水平、健全工作體制等方面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加速能源結構優化,積極落實節能減排
我市加速調整各領域能源結構實施節能減排行動。在工業領域,嚴格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加快現役燃煤發電機組環保設施升級改造,淘汰關停了不達標的小型燃煤發電機組。2015年以來,全市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逐年下降,2019年煤炭消費占比同比下降1.26個百分點。全市范圍內退出煤炭生產,開展鋼鐵、建材等主要耗煤行業的開展工業窯爐專項整治,加快燃料清潔低碳化替代。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例為20.7%,超額完成15%的目標任務。在交通領域,加快推廣新能源調整運輸結構。截止2020年年底,全市1756輛公交車中新能源公交車達到1270臺,占比72.3%,黃岡城區已全部新能源化。推進港口碼頭和船舶碳排放治理。推進全市港口碼頭岸電設施新建和改造,按照新建碼頭全部同步推進配套建設岸電設施的標準。在居民生活及建筑領域,開展推進天然氣、電能替代,減少散燒煤和燃油消費。推進天然氣管網、儲氣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氣源保障和儲氣調峰能力,在落實天然氣“縣縣通”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氣化鄉鎮”工程,穩步提高了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
(二)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低碳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20.20:34.56:45.24,“十三五”期間工業增量提質成效明顯。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全市七大省級重點成長產業集群完成產值增長15.1%。全市完成淘汰落后產能、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工作。循環經濟發展提速,針對工業園區,積極推廣集中供熱,熱電聯產,落實清潔生產及能源的循環利用的要求,穩步推行多個開發區、園區制定循環化改造實施方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迅速。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2個。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3個。創建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4個,新增2個?,F代服務業加快升級。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羅田列入全省“智慧旅游”建設試點縣,黃梅禪宗文化旅游區上升為省級戰略。麻城孝感鄉移民文化產業園等文化產業園區加快推進?!爸腔鄢鞘小苯ㄔO步伐加快,電子商務新業態快速成長,“淘寶特色中國?黃岡館”運營、1號店?黃岡館上線。低碳化建設全面推行。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設計與工程驗收標準》,實現城鎮新建建筑綠色化全覆蓋。2020年,城鎮竣工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65.09%。全面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加強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全市多個建筑與省能耗監測平臺聯網,實時記錄能耗數據,推動建筑節能運行。全面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全市以太陽能熱水系統為主導,地(水)源熱泵空調系統、太陽能光伏發電建筑一體化系統、空氣源熱水系統等應用形式共同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
(三)適應水平持續提升,碳匯能力持續增強。
氣候適應水平建設成效顯著。全面實現河湖長制全覆蓋,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國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100%。發揮溫室氣體減排與大氣污染防治協同效應,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88.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省定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水耗比2015年下降3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2,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濕地保有量12.88萬公頃。城鎮環境碳排水平有效控制。全市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創建,推進陳量垃圾治理,提升垃圾末端處理能力,開展鐵路沿線排查,建立健全城市長效管理機制?!笆濉背擎倧U水處理和循環化利用提升,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一級A提標改造全面完成,基本實現市區全收集、全處理。低碳發展空間逐步形成。嚴格空間用途管制?!叭€一單”的全面劃定,實現環境空間的精細化管理,從源頭上把經濟活動、人類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載的限度內,引導區域和產業的健康發展。在龍感湖退耕還濕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向全市主要保護區域推進歸還河湖生態空間的工作。林業碳匯能力持續增強。開展“綠滿黃岡”、“精準滅荒”等綠化行動。2020年全市綠化覆蓋率達到了42.21%,綠地率為37.56%。
(四)切實壓實工作責任,工作體系不斷健全
加強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將二氧化碳強度年度降低目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和《黃岡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強化降碳指標約束力。印發各年度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標的通知和黃岡市“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完成情況作為對各縣(市、區)政府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大檢查督辦力度,組織開展對各縣(市、區)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強化組織及經費保障。建立健全由全市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市生態環境局歸口管理,各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各縣(市、區)各行業廣泛參與的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在市生態環境局增設大氣環境科(應對氣候變化科),專門負責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市財政部門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增設“應對氣候變化管理事務”科目,同時整合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以獎代補”省級專項資金、省級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資金等各渠道應對氣候工作資金,用于機動車尾氣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工作、“全國低碳日”宣傳等應對氣候變化事務。健全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制度。生態環境、發改、統計等部門在清單編制、碳排放強度考核等方面積極合作,形成了常態化工作機制。市區縣配備專人從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工作,基本滿足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工作需要。
首頁上一頁1 2 3 4 5 6下一頁尾頁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