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快太陽能光伏資訊
太陽能光伏網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發〔2021〕18號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單位:

現將《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19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重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在創造經濟價值、優化供給結構、承載創新活動和集聚高端要素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重慶制造業發展,要求重慶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為重慶制造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培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建設高質量的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依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意見》《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文件,特制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現狀及形勢

(一)重慶制造業發展取得的成績。

經過長期艱苦奮斗,重慶制造業發展取得長足進展,基本完成由國家老工業基地向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轉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截至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2萬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近7000億元。產業體系更為健全,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行業,基本建成門類齊全、產品多樣的制造業體系。優勢領域更加彰顯,微型計算機、手機、汽車、摩托車產量占全國比重分別超過24%、9%、6%、29%,建成國內最大己二酸、氨綸生產基地。市場活力不斷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超過6800家,其中千億以上企業1家、百億以上企業20家(獨立法人)。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累計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6%、位居全國前列,12英寸電源管理芯片、硅基光電子成套工藝等領域在國內率先實現突破。對外開放持續擴大,世界500強工業企業有237家在渝布局,工業領域利用外資連續10年保持在40億美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提高至19.4%。設施體系更加完備,構建起“2+10+36”產業園區體系,陸?;?、四向拓展、綜合立體的國際大通道網絡加快形成。

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干部群眾,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謀劃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加速形成。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加快建設,“芯屏器核網”補鏈成群,數字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5%。新興產業快速壯大,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分別提高至32%、28%。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5.6%,累計建成67個智能工廠和359個數字化車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37.1萬元/人。

(二)重慶制造業發展迎來重大戰略機遇。

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極大拓展了重慶制造業發展空間。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兼具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體制優勢,在國內大循環中,西部地區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為重慶制造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在國際循環中,重慶已構建起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等國際貿易大通道,為重慶制造業要素集聚和產成品輸出提供了便利條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重慶制造業發展壯大注入強大動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戰略的實施,將有效促進國內兩大制造業基地生產要素資源合理流動、高效聚集、優化配置,實現兩地產業鏈協同、產業政策協同、公共平臺協同,增強區域制造業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達到“1+1>2”的效果。大數據智能化的率先實踐給重慶制造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有效路徑。通過持續推進大數據智能化發展戰略,全市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上走在全國前列。高度契合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讓重慶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占據了先機。

(三)重慶制造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制造業發展面臨的環境日益復雜多變,國際少數發達國家的遏制和打壓逐步加劇,新興經濟體分流效應逐漸顯現,資源環境約束不斷趨緊,發展成本持續攀升,對我市制造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市制造業自身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企業創新能力不強,創新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發領域投入不足,有研發機構和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不高,重大創新成果不多;產業鏈整體發展水平不高,龍頭企業產品競爭力不強,配套企業層次總體不高,部分行業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核心零部件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存在隱憂;領軍企業帶動性不夠,缺乏具備行業號召力的大型企業,龍頭企業的行業影響力較小,集聚配套企業對行業支撐作用不強,科技型企業數量不多、規模偏小,新興產業生成能力較弱。我市制造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仍任重道遠。

綜合判斷,重慶制造業已具備實現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未來5至15年,是重慶制造業跨關口、培優勢、上臺階的戰略決勝期,發展成效將直接決定重慶在全球制造業版圖中的地位。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謀劃和系統推進,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完成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歷史使命。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緊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戰略機遇,深度參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戰略,堅持大數據智能化發展主攻方向,進一步壯大制造業規模,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增強制造業創新整體效能,推動制造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人文化轉型步伐,顯著提高制造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有力支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更好帶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破除制約各類要素資源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產品產能布局等方面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政府調控重點放在系統培育產業發展生態、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維護市場秩序和引導消費需求等方面,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需求牽引,供需聯動。堅持國內大循環主導作用,以構建新應用場景為切入點,更好地激發國內潛在消費需求;以降低制造業成本為關鍵,提高企業有效投資能力,拓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空間。優化制造業供給體系,統籌鍛長板與補短板,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增強新興產業生成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制造業供需良性互動。

創新驅動,智慧賦能。強化創新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更加突出制造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增加基礎領域和戰略環節技術產品供給,增強產業競爭力。深入推進“智造重鎮”建設,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賦能作用,加快新技術在產業、企業和產品中的植入滲透,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更好激發產業增長潛力。

布局優化,產業集聚。落實“一區兩群”協調發展部署,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各地區產業發展重點和現狀,做好總體設計,加強規劃指引,統籌好、引導好、發揮好各地區積極性。進一步突出地區產業特色、強化地區間產業協同,加快構建地區細分特色產業鏈條,疊加形成市域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生態優先,綠色安全。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能耗“雙控”等要求,持續降低現有企業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強度和污染物排放量,嚴格新項目環境、安全準入,不斷提升制造業清潔生產、安全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資源投入和環境影響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續的發展。

(三)戰略重點。

培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發揮我市制造業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和支柱產業提質工程,深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支柱產業互動發展,培育打造萬億級電子信息、五千億級汽車、三千億級裝備、六千億級材料、五千億級特色消費品、千億級生物醫藥等產業集群,構筑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核心支撐。

增強制造業創新整體效能。強化創新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和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圍繞產業鏈配置創新鏈,健全制造業研發創新體系,豐富新應用場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深入開展體制機制創新和企業管理創新,強化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泉。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圍繞產業集群建設方向梳理重點產業鏈條,分鏈條做好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統籌推進鍛長板和補短板,全面提高基礎領域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持續開展補鏈強鏈,全力保障供應鏈穩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根植性,夯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

促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人文化轉型發展。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植入滲透,深入推進智能制造,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促進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加快綠色工廠和綠色園區建設,積極發展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碳排放強度,提高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水平。更加突出人的作用,促進勞動者更多參與制造技術的設計和部署,加強勞動者人機協作等技能培養和提升,提升工作環境的安全和包容性,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互促進。

(四)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態勢進一步鞏固,工業總量規模進一步壯大,制造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穩中有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質量效益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呈現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雛形。

展望至2035年,全面建成競爭力強、質量效益突出的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重慶制造全球影響力進一步增強,整體發展水平邁入國內領先梯隊,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優勢全面形成。

三、產業發展方向

(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1.新一代信息技術。面向“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需求,發揮電子整機加工能力優勢,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在軟硬件產品中植入滲透,建設國家重要的功率半導體器件、柔性超高清顯示、新型智能終端、先進傳感器及智能儀器儀表、網絡安全產業基地和中國軟件名城。

半導體。依托我市電源管理芯片發展基礎,以IDM(整合元件制造)為路徑,加快后端功率器件發展,打造我市半導體產業核心競爭優勢。發揮我市數模/模數混合集成電路技術優勢,積極培育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芯片、激光器芯片、探測器芯片等專用芯片及相關器件。面向消費電子、汽車電子、5G(第五代移動通信)等領域現實需求,推進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培育引進一批集成電路設計龍頭企業,探索設計成果本地化流片途徑,豐富我市集成電路產品種類。加強WLP(晶圓級封裝)、TSV(硅通孔)、FC(倒裝)、MCP(多芯片封裝)、3D(三維)等先進存儲封裝技術研發應用,滿足多樣化的封裝需求。加強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技術研發和在半導體產品中應用,搶占未來競爭高地。

新型顯示。順應柔性顯示、超高清顯示發展趨勢,堅持“硬件+內容”一體化發展。推動現有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等技術路線面板企業加強真空熱蒸鍍、薄膜封裝、觸摸傳感器涂層、LLO(激光剝離)、驅動芯片貼合等技術研發和工藝優化,推動Micro LED(發光二極管微縮化和矩陣化)技術路線面板企業加快工程化、產業化步伐,吸引更多上游材料、器件領域企業和下游模組、整機領域企業向我市集聚,持續壯大產業整體規模。大力發展激光顯示和激光電視,積極引育激光光源、光學元件、光電器件、抗光布等零部件企業,打造完整產業鏈條,不斷豐富新型顯示技術產品種類。持續推進超高清內容建設,快速提升4K(4096×2160像素分辨率)、8K(7680×4320像素分辨率)超高清視頻生產制作能力。

新型智能終端。面向居民消費和行業應用對智能化、交互式電子終端產品需求,發揮我市在計算機、手機、白色家電等領域技術、生產能力等方面綜合優勢,推動傳感器、通信模組、控制系統等組件在產品中植入,積極引育若干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智能家居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壯大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等產品規模。依托我市工業機器人發展基礎,積極引育服務機器人企業,開發家用服務機器人產品。結合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強人機協同共融的情境理解與決策學習、直覺推理與因果模型、記憶與知識演化等高級人工智能理論和自然語言理解、機電/腦電人體意圖理解等關鍵技術領域研發布局,爭取在具備自主學習人類技能技術、智能自主發育等功能的高階智能終端產品領域取得突破。

先進傳感器及智能儀器儀表。面向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對傳感器的迫切需求,推動現有傳感器領域企業與半導體領域企業深化合作,加強基于MEMS(微機電系統)架構的傳感器產品、組件及生產工藝研發,不斷增加先進傳感器產品供給。積極引育敏感材料領域企業,構建與先進傳感器發展相適應的特種材料配套體系。推動現有儀器儀表代表企業聚焦智能工廠、智慧車間建設需求,加強感知、分析、決策、控制和執行等環節技術研發,加快面向不同場景的工控系統產品開發。

新型電子元器件。面向計算機、手機、智能家居、服務機器人等領域對新型電子元器件的需求,積極引育電容、電感和電阻等領域企業,發展小型化、高頻化片式電容、片式電感和片式電阻等產品,發揮本地在玻璃纖維、環氧樹脂等原材料生產能力優勢,加快PCB(印刷電路板)產品發展,構建與電子整機生產能力相適應的元器件本地供給體系。

軟件。發揮我市在智能產品、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應用場景優勢和中新國際互聯網專用數據通道、國家互聯網骨干直連點等網絡優勢,加強海量數據挖掘、高級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共識算法等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關鍵技術研發布局,加快軟件園、軟件集聚區規劃建設,積極引育龍頭型、成長型、創新型軟件企業,推動大型企業剝離信息化部門設立專業軟件公司,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延伸發展軟件產品,推動本地現有軟件企業加速向服務化、平臺化轉型,不斷豐富軟件產品供給,加快形成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軟件產品供給能力。

專欄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重點

半導體: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等功率器件,圖像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MEMS傳感器,中高頻射頻前端芯片、驅動芯片等模擬/數?;旌闲酒?,DRAM(動態隨機存?。?、Flash(閃存)等存儲芯片,GPU(圖形處理器)、DPU(深度學習處理器)、音視頻處理芯片、編解碼芯片、基帶芯片等新興領域芯片,以及半導體材料。

新型顯示:AMOLED、Micro LED等面板、模組及顯示終端;基板玻璃、蓋板玻璃等材料;激光顯示、激光電視;4K、8K超高清電視內容。

新型智能終端:智能手表、智能手環等智能可穿戴設備,智能冰箱、智能空調、智能音箱、智能監控、智能門鎖等智能家居產品,智能視覺終端產品,服務機器人產品。

先進傳感器及智能儀器儀表:智能化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慣性傳感器、重力感應傳感器、指紋識別傳感器、二維/三維視覺傳感器、力矩傳感器、碰撞傳感器等先進傳感器產品,DCS(分布式控制系統)、FCS(現場總線控制系統)、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等工控系統及軟件,鎳基合金、鉑絲、銠絲、波導絲等敏感材料。

新型電子元件:高密度互聯印制電路板、柔性印制電路板、片式電容、片式電阻、片式電感、濾波器、電聲器件、磁性器件、壓電器件、電子陶瓷器件、天饋線等。

軟件: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AE(計算機輔助工程)、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SCADA(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MES(生產制造執行系統)、DCS等工業軟件,醫療管理、遠程辦公、在線教育培訓等行業應用軟件,操作系統、云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網絡安全、工控安全等軟件及組件。

2.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順應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發展趨勢,發揮我市在燃油汽車生產能力、零部件配套體系和集成電路生態等方面綜合優勢,深化新能源、新材料、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汽車領域植入滲透,促進新能源汽車與信息通信、能源、交通深度融合,推動汽車從單純交通工具向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單元和數字空間轉變,構建國際一流的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建設國內領先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氫燃料電池應用示范基地和國內先進的汽車電子產業基地。

整車。推動整車企業加強新一代模塊化高性能整車平臺、純電動汽車底盤一體化設計、多能源動力系統集成、新型電子電氣架構、復雜環境感知、智能能量管理控制、充電連接、碰撞安全等整車集成技術研發,加快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式)汽車開發。積極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爭取新能源汽車開發數據庫和智能網聯汽車場景數據庫在渝布局,提升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開發技術服務支撐能力。

汽車電子。推動現有整車企業與半導體企業、軟件企業深化合作,加強復雜環境融合感知、5G—V2X(基于第五代移動通信的汽車與外界信息交互)、智能網聯決策與控制等智能網聯技術研發,加快車用傳感器、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開發,次第形成L2級(部分自動駕駛)、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L4級(高度自動駕駛)、L5級(完全自動駕駛)本地提供能力并在整車產品中實現更大規模應用。

動力電池及驅動電機。推動現有動力電池企業加強CTP(電芯直接封裝)等技術研發應用,加快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動力電池新品開發,積極布局固態電池產品,帶動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等上下游領域企業集聚,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促進動力電池全價值鏈發展。積極引育高效高密度驅動電機領域企業,探索新一代車用電機驅動系統解決方案。

氫燃料系統。發揮工業副產氫氣資源優勢,以商用車為切入,積極引育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氫燃料電池堆、質子交換膜、繼電器、車載供氫系統等關鍵領域企業,加強氫氣制備、氫氣儲運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研發,促進燃料電池汽車加速工程化、產業化應用。

設施體系。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布局,積極推廣以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公共充電網絡。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房地產開發、城市更新、路網建設等工作,引導各方聯合開展充電設施建設運營,積極探索換電、社區多車一樁、社區鄰近車位共享等商業模式??茖W合理推進加氫設施規劃布局,有序開展高壓氣態、深冷氣態、低溫液態及固態等多種形式儲運技術示范應用,積極探索油、氣、氫、電綜合供給服務路徑。加快車聯網先導區建設,開展高速公路車路協同示范,推進交通標志標識等道路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促進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標線、通信設施、智能路側設備、車載終端之間的智能互聯,加快V2X(車輛與車外其他設備間的無線通信)標準制定(修訂)和技術升級,加快差分基站建設,推動北斗等衛星導航系統在高精度定位領域應用。

汽車后市場。推動整車企業由車輛生產制造商向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加快“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精準匹配個體出行需要,構建“出行即服務”新型交通出行服務模式。推動整車企業加強與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業聯合探索模塊化運輸、單元化物流、無人物流等新模式應用,打造安全高效的智慧物流服務模式。

專欄3  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重點

整車: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氫燃料電池的智能乘用車和商用車等。

新能源核心配套:高功率密度驅動電機、增程器總成等動力系統。IGBT、先進控制算法等電控系統。高性能動力電池電芯,正負極材料、電解液等及電池管理系統;氫燃料電池電堆,雙極板、質子膜等及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等支撐技術及產品。

智能網聯核心配套:車載智能計算平臺、高精度地圖與定位、V2X、線控執行系統、車載傳感器等汽車電子產品。

3.高端裝備。順應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趨勢,推動傳感器、通信模組、控制系統等組件在整機中植入和有色合金、合成材料等新材料應用,進一步完善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體系,增強總承包和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建設國家重要的中高端數控機床、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和西部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產業基地。

工業機器人。推動現有工業機器人企業加快現有產品優化設計、性能評估、誤差修正,提升系列化、批量化設計制造能力;面向人機協同作業方向,加強冗余自由度機器人規劃及控制、人機友好交互、非結構環境移動機器人導航/定位、動態不確定環境操作定位誤差補償、本體柔順性控制、反應式行為在線重規劃等關鍵技術研發布局,加快協作機器人產品開發。聚焦本地企業焊接、噴涂等工藝環節需求,積極引進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高速柔性拋光機器人等領域企業,進一步豐富工業機器人產品譜系。以機器人本體需求為牽引,積極引育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系統和傳感器等領域企業,進一步完善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體系。

數控機床。推動現有數控機床企業加強數字化協同設計及3D/4D(三維/四維)全制造流程仿真、精度保持、誤差補償、復雜型面和難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型、100%在線監測等關鍵技術研發,提升齒輪加工機床等現有產品無故障時間和精度保持性。面向本地消費類電子終端、汽車等領域加工需求,積極引進高速鉆攻中心等高檔數控機床領域企業,爭取在表面貼裝設備等領域有所突破。以數控機床整機需求為牽引,積極引進高速電主軸、多軸聯動主軸頭、精密光柵、高速高精度主軸軸承、滾珠絲桿導軌、智能型數控系統領域企業,進一步完善本地配套體系。

軌道交通。聚焦山地城市應用場景,推動現有軌道交通車輛企業加強新型材料(鎂鋁合金、高分子復合材料等)、電傳動技術、儲能與節能技術、制動系統技術、網路控制技術和通信信號技術等技術研發,完善軌道車輛維修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跨坐式單軌、As型地鐵、雙流制車、膠輪導軌、小運量軌道車輛等產品競爭力。發揮我市汽車產業優勢,積極引育低底盤現代有軌電車領域企業,進一步豐富軌道交通車輛產品譜系。推動軌道交通車輛企業與功率半導體器件、裝備制造領域企業深化合作,加快軌道交通用IGBT、MOSFET、齒輪箱、轉向架、制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開發,積極引進車輛運行供電、站臺系統等技術裝備,構建更為完整的軌道交通配套體系。

新能源裝備。順應分布式能源發展趨勢,推動現有風力發電機組企業加強葉片設計、風力發電機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5MW以上等級風力發電機組產業化、商業化步伐,加強10MW等級超導風力發電機組技術儲備,積極引育光伏發電機組領域企業。聚焦智能電網建設需求,推動變壓器、開關設備企業加強在線監測技術、數字仿真技術、可靠性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快特高壓輸變電、智能配電產品開發。

增材制造裝備。面向本地電子、汽車、裝備制造領域高精度、復雜結構、輕量化零部件加工需求,積極引進金屬增材制造裝備企業,帶動關鍵零部件領域企業以及增材制造材料領域企業向我市集聚,爭取構建零部件、設備、材料全鏈條。探索建設增材制造示范工廠,推動開展對外加工,加速增材制造技術裝備在醫療企業、交通設備、文化創意、個性化制造等領域應用。

專欄4  高端裝備產業發展重點

工業機器人:六軸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噴涂機器人、AGV(自動導引運輸車)、巡檢機器人等整機及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

數控機床:齒輪加工類機床、高速鉆攻中心、五軸聯動高速加工中心等整機及數控系統、直線導軌、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

軌道交通:跨坐式單軌、As型地鐵、雙流制車等城市軌道車輛及轉向架、制動系統、信號系統等關鍵零部件。

新能源裝備:5MW以上等級風力發電機組、光伏發電機組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裝備,配電自動化系統及保護裝置、柔性輸電系統等智能化輸配電技術裝備,智能電表、用電管理系統等電能計量與用電管理產品。

增材制造裝備:SLM(選區激光熔化)、LENS(激光近凈成形)、3DP(三維印刷)等技術路線金屬增材制造裝備,增材制造業用鈦、鎂、鋁等材料,激光器、增材制造設計軟件等關鍵零部件。

4.新材料。面向產業發展和重大工程建設迫切需求,依托重點企業進一步延展產業鏈條,加快氣凝膠、石墨烯等前沿材料工程化、產業化步伐,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聚酰胺材料、聚氨酯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重要的先進有色合金材料、玻璃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基地。

先進有色合金。加快氧化鋁項目建設,積極謀劃電解鋁、再生鋁項目,構建與后端鋁加工制造能力相適應的上游材料本地供應保障體系。推動現有鋁加工企業加強鋁合金純凈化冶煉與凝固技術研究、高強高韌大規格型材板材加工技術等技術研發,規劃實施好高端鋁材系列項目,不斷豐富鋁及鋁合金產品種類。加快航空用高強韌鈦合金工程化、產業化步伐,積極引育上游原料企業,進一步完善本地鈦合金產業體系。發揮鎂合金領域技術優勢,推動現有企業加快高性能鎂合金及變形鎂合金、鎂合金鍛件、耐蝕鎂合金等產品開發,拓展應用場景,進一步壯大鎂合金產業。推動現有銅加工企業加快精密帶材和超長線材、銅合金引線框架、電子銅箔等銅合金產品開發。

高端合成材料。發揮本地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AA(己二酸)產能優勢,加強環氧化合物、聚醚多元醇等項目規劃建設,推動PTMEG(聚四氫呋喃)、聚氨酯樹脂等領域現有企業進一步擴大產能,完善壯大聚氨酯產業鏈。依托本地AA產能優勢,加強ADN(己二腈)—HDA(己二胺)、尼龍66鹽(己二酸己二胺鹽)、尼龍66(聚己二酰己二胺)等產品規劃建設,積極引育長碳鏈尼龍、耐高溫尼龍等領域企業,打造聚酰胺產業鏈。依托本地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項目優勢,加強丙酮等原料項目規劃建設,擴大MMA產能,積極引育PMMA(聚甲基丙烯酸)領域企業,打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產業鏈。依托本地PTA(對苯二甲酸)條件,加強EG(乙二醇)、PG(丙二醇)、BG(丁二醇)等原料項目規劃建設,推動企業進一步提升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產能,加快PET工程塑料產品開發,打造聚酯產業鏈。依托乙炔、醋酸乙烯產品和技術優勢,發展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T—PVA(熱塑性聚乙烯醇)樹脂、PVB(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樹脂等聚烯烴產業鏈。依托碳酸二甲酯項目,結合規劃建設的MTO(甲醇制烯烴)項目和丙酮項目,規劃發展雙酚A項目,打造聚碳酸酯產業鏈。依托甲醇資源和POM(聚甲醛)技術優勢,擴大POM規模。依托本地乙炔資源,發展BDO(1,4—丁二醇)、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下游環節,壯大可降解塑料產品規模。

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利用原料基礎,推動相關企業研發制造高性能PVA(聚乙烯醇)功能纖維、差別化氨綸、特種聚酯纖維、聚酰胺纖維、PU(聚氨酯)超纖等產品。推動現有玻璃纖維及制品企業加強無堿玻璃纖維先進池窯拉絲等技術研發,加快超細、高強高模等高性能玻璃纖維與制品,增強性復合材料,以及微纖維玻璃棉高效絕熱及過濾材料、微纖維棉衍生品等產品開發。面向汽車、智能終端等整機產品結構件需求,積極引育碳纖維、陶瓷纖維等其它高性能纖維及增強復合材料領域企業。

氣凝膠材料。以硅基氣凝膠為切入,延伸上游有機硅源、無機硅源、功能性硅烷等氣凝膠前驅體及基材產業鏈,形成氣凝膠產品集群及多種硅基化學品的新型高端硅產業基地。加快氣凝膠絕熱氈、氣凝膠隔熱板、氣凝膠隔熱紙等產品開發,積極拓展氣凝膠在航空航天、管道保溫、建筑建材、新能源汽車、冷鏈物流、高科技服裝等領域應用場景。加強超臨界干燥技術、常壓干燥技術、鋁基氣凝膠、鋯基氣凝膠和碳基氣凝膠等技術儲備,不斷豐富氣凝膠產品種類。

石墨烯材料。推動現有石墨烯企業加強石墨烯大規模制備工藝改進優化,加快導電劑、導熱膜、散熱劑等產品開發,積極拓展石墨烯在環境治理、節能儲能、電子信息、保溫隔熱等領域應用。

專欄5  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

先進有色合金:電子、汽車、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領域用新型高強、高韌、耐蝕鋁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高性能鎂合金及其制品,鈦合金結構件及緊固件,銅合金精密帶材和超長線材制品等高強高導銅合金。

高端合成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彈性體、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產品,尼龍66、尼龍6、長碳鏈尼龍等聚酰胺產品,PET、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產品,PMMA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產品,VAE、PVB樹脂等聚烯烴產品,聚碳酸酯產品,聚甲醛產品,BDO產品,以及合成材料主要原料。

其他新材料:玻璃纖維及制品、碳纖維材料、氣凝膠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

5.生物技術。面向重大疾病發現和居民健康管理領域需求,加快生物藥上市步伐,推動醫療器械、化學藥原料藥及制劑、現代中藥升級發展,建設國內一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

生物藥。以單克隆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和新型疫苗為重點,構筑以創新藥為主、生物類似藥為補充的生物藥產品體系。加強蛋白質修飾、細胞表達系統等發酵技術領域和噬菌體展示抗體庫、人源化轉基因小鼠等篩選技術領域研發布局,推動核酸藥物、免疫細胞治療藥物、干細胞治療藥物等新興產品開發和合成生物、基因編輯、生物信息學等前沿技術產業化。

化學藥原料藥及制劑。圍繞靶向小分子創新藥物、高價值化學仿制藥,構建以“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集采”品種為核心的“原料藥+制劑”一體化生產體系。以MAH(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推行為契機,培育以研發資源、渠道資源和金融保障為支撐的上市許可持牌機構。以國家級化工園區為依托,大力推廣微通道反應、手性合成、酶促合成、連續反應等綠色環保生產工藝,打造國家級化學原料藥集中生產基地。

醫療器械。重點發展體外診斷行業,圍繞化學發光免疫診斷、CTC(循環腫瘤細胞)腫瘤早篩、qPCR(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微流控芯片等技術,推動高通量測序儀、POCT(即時檢驗)設備、質譜分析儀等體外診斷產品及系統開發。大力發展高值耗材行業,圍繞3D打印、腦科學等先進技術,推進骨科、心血管、眼科、微創介入與植入高值耗材產品產業化。加快推動大數據分析、高清視頻、遠程傳感、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移動穿戴等技術在診療設備中深度應用,加大AI(人工智能)影像、醫療機器人、“互聯網+個人及家用醫療檢測設備”等產品研發制造企業引育力度。積極布局上游原材料、配套元器件、試劑、儀器設備、軟件等關鍵領域生產平臺,健全我市醫療器械產業鏈。

現代中藥。圍繞提升藥材供應鏈體系質量,推動中藥生產企業通過“定制藥園”、自建基地等方式建設規?;?、規范化、質量可追溯的道地藥材種植基地。改善中藥品種結構,全面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和傳統經典名方產品開發和產業化,鼓勵院企合作,積極開展院內制劑委托生產及新產品開發。引導企業開展藥品上市后再評價工作,建立以臨床效果為核心的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全面推進中成藥大品種二次開發,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創新平臺。積極引進培育GLP(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GCP(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等服務平臺,打造集藥品發現、藥學研究、藥理研究和安全性評價等為一體的創新體系。加大醫藥技術服務提供商、CRO(藥物合同研發組織)、CDMO(藥物合同研發生產組織)、CMO(藥物合同生產組織)等研發、轉化和產業化公共平臺引育力度,吸引更多藥物品種來渝轉化。

專欄6  生物技術產業發展重點

生物藥:抗體藥物、重組蛋白藥物、新型疫苗、細胞治療藥物等領域產品。

化學藥:小分子靶向創新藥物、“一致性評價+集采”仿制藥、特色原料藥、關鍵中間體。

醫療器械:高通量測序儀、POCT設備、質譜分析儀等體外診斷設備及試劑產品;心血管、骨科等領域植入類高值耗材產品;AI影像、醫療機器人、“互聯網+個人及家用醫療檢測設備”等產品。

現代中藥:中成藥、中藥飲片、配方顆粒等產品。

6.綠色環保。面向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和生態文明建設迫切需求,豐富節能環保、新能源領域技術裝備種類,壯大再生資源、再制造等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建設國家重要的節能環保、再生資源、氫能及儲能產業基地。

節能環保技術裝備。面向大氣、水、土壤、固廢等領域污染防治需求,推動垃圾焚燒發電、煙氣脫硫脫硝、廢水處理、固廢儲運等現有環保成套裝備企業加快提升總集成總承包能力,積極引育土壤污染防治領域企業,進一步完善催化劑、材料等相關產品本地配套體系,以承接工程建設帶動相關技術裝備發展。聚焦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碳捕捉、碳封存領域研發布局和企業引育。聚焦工業窯爐、電機等通用設備,推動新材料和智能控制技術植入,提高工業窯爐、電機節能水平。

再生資源。積極有序推動短流程煉鋼發展,健全廢鋼回收、拆解、加工、分類、配送體系,提升廢鋼本地利用量。以先進有色合金發展需求為牽引,積極引育再生鋁、再生銅等再生金屬領域企業,增加高品質原料供給。嚴格落實“廢紙零進口”相關管控要求,加快建設若干分揀技術先進、環保處理設施完備的專業廢紙分揀加工中心,健全國內廢紙回收體系,保障造紙及紙制品產業平穩發展。

再制造。面向工程機械、重型機床、醫療影像設備等領域,推動相關領域企業加強損傷檢測與壽命評估、質量性能檢測及智能運行監測、拆解與綠色清洗、先進表面工程與增材制造成形等技術研發,建立覆蓋舊件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制造產品生產及運行監測等全過程溯源追蹤服務體系。推動相關領域企業深化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再制造基礎通用、技術、管理、檢測、評價等共性標準制定(修訂),構建用戶導向的再制造產品質量管控與評價應用體系,促進再制造產品規?;瘧?。

氫能及儲能。結合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同步抓好高效低成本制氫、安全可靠的氫儲運技術裝備領域企業引育,積極探索氫能在分布式能源應用場景,前瞻布局氫燃料發電站技術研發。依托動力電池、消費類電子產品電池發展基礎,加快面向通訊儲能、電力儲能、分布式能源系統等應用場景的電池產品開發。結合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動本地水力發電機組企業加快抽水蓄能電站水輪機產品開發。

專欄7  綠色環保產業發展重點

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煙氣脫硫脫硝、垃圾焚燒發電、污水處理、污泥處置、固廢儲運等環保成套裝備,碳捕捉、碳封存技術裝備,高效電機、高效工業窯爐等節能技術裝備。

再生資源:再生鋁、再生銅、再生鋅、再生鉛、短流程煉鋼等。

氫能及儲能:高壓輕量化儲運氫設備、高效液氫制備和儲運設備、金屬氧化物儲氫設備等氫能源技術裝備,儲能電池、抽水蓄能水輪機組等儲能技術裝備。

(二)進一步增強支柱產業國際競爭力。

1.電子。強化與品牌企業合作關系,積極吸引更多品牌企業來渝布局,進一步提升電子終端產品代工能力,加快完善本地研發體系,鞏固全球計算機、手機生產基地地位。

計算機。推動現有品牌企業和代工企業深化合作,保持訂單規??傮w穩定,積極爭取基于X86架構服務器等產品訂單。

手機。推動現有手機品牌企業加強智能傳感互聯、人機交互、屏幕折疊(彎曲)架構、低功耗長續航等手機整機集成技術研發,進一步完善品牌APP(應用程序)生態,增加5G手機新品在渝訂單規模,推動手機代工企業積極承接其他品牌企業訂單。

關鍵零部件。以計算機、手機需求為牽引,健全攝像頭、電池、電路板、觸控模組等關鍵器件(部件)本地生產體系,加大機殼、結構件所需專業化工裝模具企業引育力度,進一步提升智能終端產品本地配套水平。

專欄8  電子產業發展重點

計算機:輕薄便攜、低功耗、觸控一體式、大屏高清顯示筆記本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服務器。

手機:5G手機等。

關鍵零部件:硬盤、電池、天線、觸控屏、電聲器件、攝像頭、精密結構件等。

2.汽車摩托車。順應高端化、輕量化、節能化發展趨勢,加快新車型開發,進一步完善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體系,支撐產品和品牌向上發展,重塑中國汽摩名城競爭優勢。

汽車。推動現有整車企業加強新一代模塊化高性能整車平臺、高效內燃發動機、碰撞安全、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等技術研發,高強度鋼、鋁合金、鎂合金、復合塑料、粉末冶金、高強度復合纖維等輕量化材料裝車應用比例,推廣普及輕混技術,加快高端化、智能化乘用車和商用車整車開發及上市步伐。發揮整車制造優勢,積極引育上裝和改裝車領域企業,加快基于新車型(底盤)的冷鏈運輸專用車、旅居車、環衛車、固廢儲運車、醫療救護車等改裝車開發,帶動移動式制冷預冷設備、負壓方艙等上裝產品發展,做大改裝車及上裝產業規模。

摩托車。推動現有摩托車企業深化與國際知名品牌合作,加強大排量發動機(≥250cc)及冷卻系統、供油系統等技術研發,加快面向個性化需求新品開發或承接相關產品訂單。積極引育電動摩托車整車企業,快速壯大電動摩托車生產規模,培育發展中短途智慧出行的新業態。

關鍵零部件。推動現有零部件企業提升變速器、轉向系統、盤式制動器等產品規格檔次,積極引育增壓系統、燃油噴射系統、廢氣再循環系統、電子控制系統等領域企業,構建更為完整的汽車摩托車關鍵零部件本地配套體系。引導推動有條件的零部件企業加快開發面向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的零部件產品,打造新增長點。

專欄9  汽車摩托車產業發展重點

汽車:中高端燃油轎車、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MPV(多用途汽車)等乘用車,大馬力牽引車、重型工程車、中高端皮卡、中高端輕卡等商用車,旅居車、冷鏈運輸專用車、環衛車、固廢儲運車、醫療救護車、工程作業車、防彈車等改裝車。

摩托車:越野車、公路巡航車、賽車、ATV(全地形車)、電動摩托車。

關鍵零部件:DCT(雙離合變速器)、AMT(電控機械變速器)、7檔以上AT(自動變速器)、汽油機/柴油機增壓器、柴油機顆粒捕捉器、柴油機電控高壓共軌噴射系統及噴油器、廢氣再循環系統、商用車電渦流/液力緩速器、ECU(發動機控制系統)、TCU(變速箱控制系統)、ABS(制動防抱死系統)、ASR(牽引力控制系統)、ESC(電子穩定控制)、EPS(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網絡總線控制、OBD(車載故障診斷儀)、轉向軸式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商用車盤式制動器等。

3.裝備制造。立足我市裝備制造產業優勢,實施“整機+零部件”雙提升行動,豐富整機種類,提升基礎件發展水平,鞏固全球通機生產基地地位,建設國家重要的山地丘陵農機產業基地和西部領先的電梯、工程機械產業基地。

通機及農機。推動現有通機企業加強高可靠性、低排放、低能耗內燃機產品開發,積極引育內燃機燃油系統、增壓系統和排氣后處理系統等領域企業。發揮通機產能優勢,延伸發展面向山地丘陵地區應用場景的插秧機、擺秧機等農機產品。

電梯。抓牢城鎮住宅小區即將迎來電梯大規模更新的市場窗口期,推動現有電梯企業加強能量回饋、電梯群控、遠程監控等技術研發,加快大容量、超高速、智能化電梯產品開發,積極引育橋箱、重量平衡、導向提供、電氣控制、曳引、電力拖動等關鍵零部件企業,打造電梯產業鏈。

工程機械。推動現有工程機械企業加快大型、智能化的挖掘機、裝載機、礦山機械等產品開發,積極引育動力換擋變速箱、濕式驅動橋、回傳支承、液壓馬達、液壓泵、液壓控制閥等領域企業,積極發展工程機械再制造,壯大工程機械產業規模。

裝備基礎件。面向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模具、鑄鍛件、連接件、密封件、齒輪、軸承等裝備基礎件領域企業加強與整機企業合作,深度參與整機產品研發,加快高性能長壽命模具、大型鑄鍛件、高性能齒輪及軸承等產品開發,為整機產品向上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專欄10  裝備制造產業發展重點

通機:內燃機燃油系統、增壓系統和排氣后處理系統,用于農機作業的平臺操作系統和控制系統,山地丘陵農機裝備整體解決方案,導入新能源應用技術,零部件產品的優化和設計等。

電梯:永磁同步無齒輪曳引機,制動器、超速保護裝置、緩沖器等機械安全保護部件,能量再生回饋電力拖動系統,主控電腦板、操縱裝置、位置顯示裝置等電氣控制系統,無機房電梯,智能電梯控制系統,電梯遠程監控系統。

工程機械:大型輪式裝載機、重型輪式挖掘機、重型冶金機械、重型履帶起重機、重型全地面起重機、大型液壓挖掘機、重型噸級自卸車、大功率懸臂式掘進機、高速破碎機、礦山機械、大孔徑旋挖鉆機。

裝備基礎件:汽車大型覆蓋件模具、半導體級精密微型連接件模具、多注射頭塑料封裝模具、金屬與塑料零件復合模具等大型精密復雜長壽命模具,風電設備及水電機組鑄鍛件、數控機床鑄鍛件、高性能汽車鑄鍛件和工程機械及軌道交通鑄鍛件等大型鑄鍛件,大型重載齒輪箱、風電齒輪箱、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齒輪箱、軌道交通齒輪箱、自動變速器用齒輪和減/增速器用齒輪等齒輪產品。

4.消費品。面向消費升級需求,深入推進“三品”戰略,拓展營銷渠道,加強設計創意植入,深化消費品產業與文旅、商貿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食品向營養、健康、方便方向發展,促進特色輕紡向潮流、精致、個性化方向轉型,探索建立C2M(反向定制)產業基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色消費品產業集群。

食品。積極引育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夯實食品產業發展基礎。推動現有糧油精深加工企業加強膨化、負壓蒸發、熱能自平衡利用、超臨界萃取、低消耗蒸汽真空系統、副產物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做強大宗糧油加工,拓展小品種油料加工,加快營養健康型糧油制品開發。推動現有特色調味品企業創新深化“企業+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強化研發創新能力建設,提高本地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加快火鍋底料、榨菜等特色調味品規?;?、集群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推動肉制品加工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健全飼料加工配套體系和質量追溯體系,重點發展豬、牛及草食畜禽等冷鮮制品和低溫制品,加快發展調理肉制品、熟肉制品。推動酒類企業加強品牌文化建設,提升優質原酒供應能力,聯動四川打造國家白酒優勢產區。推動薯類、火鍋、小面、烤魚、豆類、柚子、竹筍等美食工業化、標準化發展,壯大方便食品和休閑食品產業規模,探索建立中央廚房生產供應模式。加強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測序技術、食品合成生物工程技術、食品生物高效轉化技術等新興生物技術研發布局,搶占新型食物系統發展高地。

特色紡織品。結合合成材料產業發展,增加產業用紡織品功能性纖維供給。面向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引育功能性產業用紡織品領域企業,推廣高速梳理機、雙組份紡熔復合非織造布生產線設備等新型數控裝備應用,壯大產業用紡織品規模。積極引育家紡、家居裝飾等日用紡織品。推動現有成衣企業加強設計能力建設、個性化定制生產體系建設、新面料應用和智能化技術植入滲透,加快智能服裝產品開發,提升“小單快反(小批量、快速反應)”水平,建設重要的服裝訂單生產基地,重塑“渝派”服裝新形象。

美妝產品。發揮我市在精細化工產業和合成材料產業技術優勢,積極引育美妝產品用的功能性化妝品基質原料和輔助原料生產企業。利用中醫藥產業技術和產業基礎優勢,建立完善以植物原料為特色,全要素美妝原輔料加工供應體系,形成以中草藥配方為主的國妝產品。注重符合健康、安全的關鍵技術運用和技術成果轉化,探索建設美妝產品共享工廠,承接優質訂單轉移,為國內外知名美妝企業提供代工服務,加快壯大產業規模。突出國風元素設計和地方文化特色,大力發展符合新時代審美需求的品牌產品,運用新模式、新業態,打造國潮品牌。

綠色包裝制品。推動現有造紙及紙制品企業通過長期合約落實“漿源”、穩定“漿價”,加強廢紙纖維高效低耗離解、多原料廢紙纖維再生利用、再生紙廢水處理、秸稈等非木纖維清潔制漿等技術研發和運用,充分釋放產能。優化產品結構,加快低克重衛生紙、紙巾紙、擦拭紙以及老年用、婦嬰用紙制品等高附加值產品開發。結合合成材料、建材產業發展,積極引育無毒、無味、可降解的塑料包裝制品、陶瓷包裝制品和玻璃制品包裝領域企業,加強大數據技術應用,開發可追溯化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現有包裝生產企業轉型。

煙草制品。優化煙葉品種,推進中式卷煙產品精益研發,提升香精香料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提高中高檔產品比重。構建中支煙標準體系,推動煙草制品“小而精、優而強”發展。

其他新興消費品。繼續推進鐘表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眼鏡產業規模,積極發展高品質現代五金產品。圍繞體育健身、旅游休閑、教育文體、養老家政等新消費需求,借助重大活動賽事和第三方平臺資源,加大智能家具、學生用品、睡眠健康產品、智能室內健身器材、休閑運動器材、適老化智能產品等新興領域企業引育力度,不斷豐富特色輕工產品種類。

專欄11  消費品產業發展重點

食品:保健食品、營養強化食品、雙蛋白食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氨基酸、酶制劑、天然香料等食品添加劑;大米、小麥粉及制品、木本油料、小品種油料、植物蛋白飲料等;火鍋底料、榨菜、渝菜復合調料、發酵制品、特色調味品;冷鮮肉、腌臘肉制品、醬鹵肉制品、熏燒烤肉制品、發酵肉制品、烤魚制品、畜禽水產罐頭;特色面食、方便食品、豆類、柚類、竹筍、飲料飲品、休閑食品、凈菜等;中高端白酒、啤酒、果酒、露酒等。

特色紡織品:家紡、家居裝飾、工藝美術品、夏布、絲綢制品等日用紡織品;功能性服裝;醫用、汽車用、建筑用、交通用、美妝用、電子用等產業用紡織品。

美妝產品:粉質膏霜、液體膏霜等膏霜類化妝品,發乳、香波等發用化妝品,唇膏、指甲油、香粉等修飾用品類化妝品;花露水、香水精、爽身粉等衛生用品類化妝品,具有各種不同療效作用的藥物化妝品。

綠色包裝制品:中高端紙包裝制品,低克重衛生紙、紙巾紙、擦拭紙,老年用、婦嬰用紙制品等高附加值紙制品產品,無毒、無味、可降解的塑料包裝制品,陶瓷包裝制品和玻璃制品。

煙草制品:高香氣、高品質、低焦油、低危害卷煙。

其他新興消費品:具有保護視力、脊椎等功能的書寫工具、書包等學生用品,智能室內健身器材、休閑運動器材、釣具等大眾休閑運動用品,騎行、登山、徒步、游泳、健身操、瑜伽、高爾夫、低空飛行等新興運動高端化創新器材裝備,助視器、高端助聽器、輔助閱讀和發聲、助行機器人、智能輪椅、生物力學拐杖等適老化智能康體產品。

5.原材料。面向產業升級和城市建設需求,加快結構調整和新品開發,提升行業綠色、安全、循環發展水平,增加高品質原材料供給,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綠色建筑材料和天然氣化工產業基地。

鋼鐵。推動高爐高比例球團冶煉、焦爐加熱精準控制、焦爐煤氣高附加值利用、焦爐煙氣脫硫脫硝和余熱回收、煉鐵煉鋼全流程質量管控等長流程煉鋼技術裝備在冶煉環節應用,優化鐵鋼比例,提升高爐利用效率,加快超低排放技改進度,積極推動鐵合金產品轉型發展。支持廢鋼鐵加工配送體系規范化建設,提高廢鋼分揀、清洗等預處理智能化水平。鼓勵短流程煉鋼發展,支持封閉加料、余熱回收、煙氣急冷、高效除塵等綠色節能技術應用,鼓勵電爐消納處置大宗固體廢棄物。推動新一代TMCP(熱機械控制工藝)、鑄坯直接軋制、無頭軋制、超快速冷卻、節能高效軋制等技術裝備在軋制環節應用,加快高品質綠色建筑用鋼、高強韌汽車用鋼、優特鋼、高端不銹鋼制品等產品開發。

綠色建材。推動現有水泥企業加強新型靜態水泥熟料煅燒、干法水泥窯替代燃料等技術研發,發展高標號水泥、專用水泥等新型水泥產品,以及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水泥制品。利用差異化錯峰生產政策鼓勵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水泥龍頭企業提高行業集中度和延伸產業鏈??茖W合理規劃機制砂石產業布局,加強機制砂石的顆粒整形、級配調整等技術研發,提升廢石和鐵、鉬、釩鈦等礦山的尾礦回收與循環利用水平,積極引進若干千萬噸級超大型機制砂石企業。針對現代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工程等對裝配式建筑的不同需求,積極引育新型墻體、建筑部品部件等領域企業,促進現有PC(水泥預制件)、鋼結構產能加快釋放,壯大產業規模。推動現有陶瓷企業加強集中制粉、非礦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研發,加快節水型衛浴產品開發,積極引育工業用高性能陶瓷領域企業。推動現有玻璃企業加強全氧/富氧燃燒、一窯多線等技術研發,加快適用于裝配式建筑的節能玻璃、電子玻璃、交通裝備用玻璃系列產品開發。

化工。發揮本地天然氣(頁巖氣)資源優勢和甲醇產能優勢,加強MTO項目、BDO項目規劃建設,積極爭取天然氣應用示范裝置落地,保障合成材料原料供給。推動合成氨/尿素生產企業開發工業用途,推動氯氣、甲醇產品下游應用項目規劃建設,盡力實現本地消納,減少外運量。發揮我市化工產品功能因子多的特點,發展精細化學品。面向電子、汽車等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引育電子用化學品、新型涂料等領域企業。

專欄12  原材料產業發展重點

鋼鐵:高品質綠色建筑用鋼、汽車用鋼、優特鋼、高端不銹鋼制品等。

綠色建材:高標號水泥、專用水泥、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超大型機制砂石基地;疊合樓板、板式樓梯、疊合陽臺板、預制鋼筋混凝土柱、鋼筋混凝土剪力墻、橋梁預制混凝土箱梁、預制管廊、低成本相變儲能墻體、氣凝膠節能材料、復合真空絕熱保溫材料、保溫裝飾一體化復合板材、集成廚房、集成式衛生間、集成吊頂等;高檔建筑衛生陶瓷、工業陶瓷、工藝陶瓷;節能玻璃、電子玻璃、交通裝備用玻璃。

化工:高純試劑、電子特氣等電子用化學品;水性涂料、高固體涂料、粉末涂料、高性能防腐涂料等環境友好型涂料;功能添加劑、水處理劑等。

(三)加強未來產業前瞻謀劃。

1.空天開發。發揮內燃機領域技術積累優勢,持續做大通航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面向全球低軌衛星移動通信與空間互聯網項目建設運維需求,依托現有小型運載火箭產業基礎,加強總體設計、試驗驗證、小型化高帶寬數據傳輸、高精度組合導航、任務智能規劃等關鍵技術研發,爭取形成快速、廉價、可重復使用的小載荷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研發制造能力。加強超高分辨率、超高精度時空基準、超高速安全通信、高性能星上處理等技術研發布局,積極引進遙感系統、通信廣播系統、基于北斗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等領域企業,探索防災減災、環境監測、城鄉規劃、資源勘探等領域衛星遙感技術應用場景,爭取形成“設備+服務”的綜合解決方案提供能力。

2.基因技術。加快體細胞重編程科學技術研發布局,開發功能細胞獲取新技術,持續深化干細胞與再生技術臨床應用。發展腫瘤免疫治療技術。加強針對重大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基因治療新技術研發,促進基于基因編輯研究的臨床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加強基因組化學合成、生物體系設計再造、人工生物調控等合成生物技術研發,培育合成生物產業鏈。

3.未來材料。發揮我市在碳基材料和半導體兩個領域技術積累優勢,以碳納米管材料為切入,積極引育納米材料領域企業,搭建納米材料在集成電路、新能源、醫藥等領域應用場景,爭取實現工程化應用。加強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導材料等領域研發布局。面向空天、深海、深地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需求,推動現有企業加強極端環境所需特種材料研發,形成一批創新成果。

4.光電子。發揮我市硅光集成/異質異構系統集成技術優勢,加快硅基光電子芯片產業化、工程化步伐,建設國家硅基光電芯片技術高地,增強我市半導體未來競爭力。加強混合光電子、微波光電子等其他光電子領域前沿技術和器件研發,促進電子產業跨越式發展。

四、主要任務

(一)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重點產業,系統梳理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基礎領域需求,制定發布需求清單。推動企業間以及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深化合作,探索“揭榜掛帥”等組織方式,共同承擔國家重大技術和產品攻關任務以及開展產業鏈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著力突破“卡脖子”瓶頸制約,更好滿足重點產業發展技術需求。結合西部
最新相關

2020競價甄選,拔得頭籌靠哪般?

近日,全國新增風光消納能力公布,光伏獲得48.45GW的新增消納,引起行業強烈關注,這是否會對今年國內光伏市場以及已經進行的平價、競價項目產生大的改變?對于新公布的消納能力,智匯光伏創始人王...

浙江: 到2025年風光裝機規模突破40GW

近日,浙江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浙江省推動新能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2023-2025年)》。文件中提到到2025年,形成年產150GW光伏電池及組件、5GW風電整機及零部件、100...

亚洲精品极品无码人妻_亚洲精品av在线国自产拍_亚洲第一色片av网_欧美黄色网站午夜剧场

<option id="4mvxg"><source id="4mvxg"><tr id="4mvxg"></tr></source></option>

    <track id="4mvxg"><span id="4mvxg"></span></track>
    <nobr id="4mvxg"><optgroup id="4mvxg"></optgroup></no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