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有關歐盟綠色工業提案限制光伏進口的消息引爆A股,其中最受關注的內容是,要求歐洲風電場85%的所用組件、60%的熱泵、85%的光伏電池、85%的電解槽必須在歐洲大陸生產。市場認為該消息將限制中國光伏進口,引發多家光伏龍頭閃崩。
而本周四(3月16日),這一消息迎來正式落地。歐盟官網正式發布了綠色工業計劃的兩大基石《凈零工業法》和《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提案,從提案來看,兩大立法主要目的是確保歐盟綠色工業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
在提案中歐盟設定了一個目標,計劃到2030年將光伏和電池等關鍵綠色工業的本土產能提高到40%。同時還計劃到2030年,實現5000萬噸碳捕獲的目標。
確保鋰和稀土等關鍵原材料供應
在限制原材料措施上法案提出,《凈零工業法案》草案中設定,到2030年,歐盟計劃每年至少10%的關鍵原材料供應、40%的關鍵原材料加工、15%的關鍵原材料回收來自歐盟本土。
來自單一第三方國家的戰略原材料年消費量不應超過65%,高于65%的國家的相關產品將在投標評定中被降級,讓買家更難獲得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提案中對原材料的限制主要是鋰和稀土等領域,提案目的是確保歐盟能夠獲得安全的、多樣化的、負擔得起的和可持續的關鍵原材料供應,包括:稀土、鋰、鈷、鎳以及硅等。
據了解,歐盟在稀土和鋰礦資源上尤其依賴來自中國,近90%的稀土和60%的鋰在中國加工,其認定的的30種關鍵原材料中,三分之二中國是主要出口國。
而在太陽能領域,歐盟并未限制光伏原材料進口限制,歐盟還表示,在產業鏈上包括硅錠和硅片在內的某些前期環節將繼續依賴中國進口,比例超過90%。
甚至在該提案中還對太陽能“予以重任”,稱到2030年歐盟太陽能組件產能將足以達到REPowerEU及綠色公約倡議下至少40%的年度預期需求,其中涉及600 GW太陽能裝機容量計劃。
不難看出,歐盟頒布該法案的目的主要為擺脫可再生能源產業鏈的對外依賴,通過吸引可再生能源企業入駐增強本土可再生能源制造。而另一方面,也是與美國可再生能源爭奪戰的再度升級。
與美國可再生能源爭奪戰的升級
自去年下半年白宮頒布《通脹削減法案》以來,歐洲與美國為爭奪可再生能源企業入駐開始了一系列的補貼戰。歐洲國家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頒布搶走了歐洲可再生能源企業,聲稱美國借大量補貼誘使歐洲的可再生能源企業將產業鏈轉移到美國,削弱了歐洲新能源制造業,并且破壞了歐洲就業。
于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歐盟也在加緊制定“綠色補貼”計劃來應對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歐盟去年就接連提出2100億歐元的歐洲能源重返計劃(REPowerEU)以及5650億歐元的“能源系統數字化”計劃,以吸引可在生能源企業入駐,與美國《通脹削減法》正面硬剛,而本次法案則是雙方在補貼戰上的再一次升級。
從法案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歐盟頒布該法案的核心目標在于實現碳減排,以及建立多元化的綠色能源供給及其供應鏈,實際上,在歐洲的多項補貼及政策扶持下,已有多家中國光伏、儲能、鋰電企業接連奔赴歐洲融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