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荒漠區風光建設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科考總結會在北京召開。
會議分兩個北京主場、青海省海西州第二主會場進行。主場會議內容全程直播。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研究中心主任李正風教授、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王濤研究員以及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副所長盧琦研究員等分別主持。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楊文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彭凱平(線上)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組織前副執行秘書Dr. Pradeep Monga(線上),錢學森之子、上海交大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第一副會長孫國吉,國家能源局法改司前一級巡視員孫耀唯,青海省海西州、常務副州長李家成出席開幕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中國工程院院士馮起(線上)、國家林草局三北局一級巡視員武愛民(線上)、內蒙古林草局一級巡視員東淑華、國家能源局前副局長吳吟等專家組成員出席會議并發言。
歷時90天,行程2萬公里。今年6月9日,由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建設工程分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REPER項目部、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7家單位組成的荒漠區風光電建設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科考團,對陜西、內蒙、甘肅、寧夏、新疆、青海等地風光電建設與生態修復治理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
本次科考主要是對在西部荒漠區大規模建設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的問題進行有廣度、有深度的考察研究,爭取形成更多務實高效的政策建議,為“雙碳”背景下推進新能源開發建設提供決策支撐。同時發揮集成科學研究的優勢,把研究過程中形成的科學認識盡快形成工作標準,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風光電生態保護的技術規程,推進風光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在9月24日召開的總結會上,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科考團團長楊文斌在總結會上介紹了整個科考的具體情況。此次科考行程超20000公里,考察風光熱電站48座,觀摩治沙研究基地22處,參觀新能源企業12家,調研鄉村振興項目19個,與地方部門召開會議23次,以微信公眾號文章發布的科學考察筆記50余篇。這次考察后預期成果將發布《荒漠區光伏等清潔能源建設立地區劃及其強化生態保護的技術與對策考察報告》與《荒漠區光伏等清潔能源的分布格局與優勢自然資源的耦合關系報告》??瓶紙F還對荒漠區能源轉型現狀及碳中和實施進程進行了考察調研。
科考團副團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學院能源轉型中心常務副主任何繼江在總結會上介紹,我國在碳中和的時候,可能需要100億千瓦左右的光伏裝機,大約1.5億畝至2億畝,甚至更多的土地來安排裝光伏。國家發改委最近宣布將在十四五期間在戈壁、沙漠等荒漠地區建設總規模達4.5億千瓦的風電光伏項目。并推薦了由科考團成員及相關專家評選出的18個生態優秀光伏電站、15家光伏人必看的治沙基地等。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與修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等科考團成員單位及地方政府、企業在總結會上分別做了14個科考報告。
總結會上,馮起院士、周孝信院士、吳吟、武愛民、東淑華等專家對此次科考及科考取得的成果進行了研討并給與了高度評價。
此外,科考團還發布了風光電建設與生態保護倡議書,以及風光電建設助力地方政府碳中和、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行動綱領《柴達木宣言》。
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等相關縣市的領導、職能部門及企業代表在分會場參加了此次總結大會。
來源: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