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第二天,就看到一則“漠河現零下53度極端低溫”的新聞,而剛剛過去的2022年也出現了持續60天的高溫,氣候問題在我國甚至全球已經從“重要但不緊急象限”轉移到“重要并且緊急象限”,全球皆在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旨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雙碳政策”應運而生。
實現“雙碳政策”,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為實現碳達峰,2030年風電,光伏裝機需達到12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的25%。202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展望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在2030年達到25%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成為主體電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碳排放總量達峰后穩中有降。作為十四五規劃深化之年,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約25.6億千瓦,同比增長7.8%。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約3.7億千瓦,同比增長11.2%;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9億千瓦,同比增長28.1%,預計至2030年,每年新增風電光伏裝機可達5500萬千瓦,風電光伏即將進入迅速發展階段。
看到這里,不禁產生疑問,未來的新能源發電是否可以取代煤電?
作為一名有幸在煤電和新能源企業都學習和工作過的電力工作者,通過自身的感受對兩行業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新能源發電和傳統煤電優劣勢明顯,但是如果我們把表格調整一下順序:
新能源發電的劣勢恰好可以被傳統煤電的優勢來彌補,尤其是新能源的不穩定性,煤電可以起到很好地調峰調頻作用。只有淘汰了燃煤火電機組,風光等新能源才能獲得更加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這種想法過于急功近利。在安全、經濟儲能技術未出現重大突破之前,燃煤火電和新能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近兩年來,不時聽到一些觀念陳舊的哀嘆,火電廠的贏利將一年不如一年,虧損將成為常態。這種觀念仍然停留在“以電量為主的盈利模式”的舊觀念。據雙碳政策的相關預測,2050年,燃煤機組的發電小時將下降至1000多小時。如果再按之前的拼電量贏利模式,火電機組如何維持生存?傳統燃煤機組應該從單純的電量贏利模式轉變為以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或者峰谷套利的新型贏利模式,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新舊模式的更替,更像是電力系統的一場“改革”,一定會出現陣痛。如果一件事情,一種模式結束的時候,我們感到些許悲傷,那它的過程一定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我們足夠勇敢,讓自己擁有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來看待一切,就會發現結束未必悲傷,那只是意味著下一件美好的事情即將開始。無常,才有生機,期待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