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的光伏板塊整體出現了小幅反彈,而這波小反彈背后的核心主要是由于產業鏈的上游硅料價格出現大幅下跌。根據2023年1月4日最新的多晶硅致密料均價來看,從11月中旬至今,多晶硅致密料的價格已經從頂峰的302元/千克,下跌至目前的190元/千克,均價下跌已經接近40%。
目前看,硅料價格下行趨勢已經形成,大概率仍然會繼續回調。
整體來看除了2022年12月26日板塊出現報復性反彈,當日光伏ETF大漲超過6%,多股漲停。按理說在產業鏈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下滑,在確定性較強盈利能力回歸預期下,將完全利好受困成本壓力已久的中下游,但是從延續性來看,本輪板塊的反彈強度和持續性并不理想,2023年新年第二個交易日,光伏板塊甚至出現集體回調,盤中多只龍頭跌幅超5%。
推測原因主要是因為受到硅料價格驟降影響,硅片價格也隨之下滑,市場大多數觀點認為如此一來,電池片、組件等光伏輔材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降價牽連,"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硅料和硅片均出現大幅降價的背景下,光伏電池和組件也會降價,雖然行業達到了"降本增效"的果,卻是犧牲了產業鏈的盈利。
然而,實際上這是整體產業鏈價格回歸的良性發展過程,電池和組件憑借較強的技術壁壘,具有一定的市場定價權,不會把所有利潤都讓給終端電站運營商,而是會留出一部分作為自身的超額收益。因此,即使在產業鏈"價格戰"下,電池和組件的盈利能力依然會有所改善,這就是市場預期硅料價格回歸后的"利潤重新分配",也正是短期光伏板塊必經的過程。
挑戰寡頭,硅片板塊的新玩家
眾所周知,光伏板塊上游硅片環節,一直被兩家巨頭占據,分別是隆基綠能(601012.SH)和TCL中環(002129.SZ)形成寡頭競爭局勢,前者是標準的M10陣營"領頭羊",主打182nm尺寸的硅片,后者則引領光伏新玩家在前瞻的210mm尺寸硅片構建出自己的護城河。
不過,面對國內光伏板塊分布式發展窗口期以及國產出海的重要紅利期,還是有很多新的硅片玩家選擇直面這兩座"大山"。
近兩年,不少硅片新玩家進場,其中一級市場中的高景太陽能,吸引了不少資金方的關注,公司一年融資41億,在2022年復雜的經濟和投資環境下脫穎而出。
高景太陽能成立于2019年,聚焦高效大尺寸光伏硅片的研發制造,創立僅3年便取得不俗成績。2022年一季度,高景太陽能硅片產量躍升至行業第5名。2022年4月,高景太陽能宣布完成16億元A輪融資;僅過了5個月,公司再次宣布完成超25億元B輪融資,在這輪融資后,高景太陽能的估值直接飆升至200億人民幣。
高估值背后還是有訂單和產能建設支撐的,2020年12月,高景太陽能與珠海國資委簽約50GW光伏大硅片項目,總投資金額約170億元。39天后一期項目就順利舉行開工儀式,140天生產出第一張大尺寸硅片,540天達成二期30GW滿產,擴張效率之快,令人咂舌。
而且,公司還連續簽訂上游供貨的長協訂單,分別與硅料頭部的大全能源(688303.SH)和通威股份(600438.SH)形成合作,累計金額超百億。有充足的原料供給后,高景太陽能公告將以210mm、12英寸等大尺寸硅片及單晶硅棒作為新一代產品,短期還將投資220億元,在四川宜賓建設年產50GW直拉單晶硅棒和30GW單晶硅拉棒切片項目。預計若項目如期投產,高景太陽能將超越晶科能源(688223.SH),有機會躋身行業"第一梯隊",成為僅次于隆基綠能和中環TCL的硅片龍頭。
群雄逐鹿,硅片新勢力實力不差
目前的硅片環節,實際上短期競爭態勢不太理想。
首先,隨著硅料價格大幅下滑,產業鏈降價的情況已經形成,而作為寡頭的隆基和中環,完全可以憑借量價優勢挑起硅片的價格戰,而近兩年進入硅片板塊的新勢力又不乏已經上市巨頭,如通威股份、上機數控(603185.SH)、京運通(601908.SH)等,這些都是高景太陽能最直接的競爭對手。
作為硅片板塊新勢力的上機數控轉型前主營光伏設備,公司2004年進入光伏板塊,2017-2018年公司光伏設備的營收也能達到5-6億,2019年開始從硅片設備業務逐步介入光伏硅片的生產,公司業務布局主要在硅料、硅片、N型電池,借著2020-2021年光伏板塊的高增,上機數控2021年光伏硅片收入達到了107.53億。
公司2019年轉型,不到兩年就已經獲得了較大的業績成長,公司2020-2021年業績高增,2021年公司營收首次超過100億,達到109.15億,同比增長262.51%,歸母凈利潤達到17.11億,同比增長222.1%;而且2022年依然大概率處于高速增長,預計2022年營收將超過200億,歸母凈利潤可以達到30億以上。
更重要的是,雖然2021-2022年四季度,光伏產業鏈整體受到上游硅料價格暴漲的擠壓,但上機數控的盈利能力相比龍頭中環還是具有較強的韌性,在2021年觸底后出現反彈,三季度盈利能力明顯出現反彈。
實際上,近兩年來上機數控的擴產也未停歇,不僅擴產硅片,還向下游電池延伸。
盤點2022年的投資來看,2022年2月,上機數控先是投資118億元進軍硅料環節;同年6月,公司又在包頭擴產40GW硅片,當時公司已有的硅片產能30GW;2022年8月15日,公司又發布公告,將擬于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其中包括年產25GW單晶硅切片及年產24GW N型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這也是公司首次涉足光伏電池領域。
在這之前,硅料和電池雙龍頭的通威股份也將目光投向硅片。
早在2021年4月12日,通威在發行120億元可轉債方案時就表明,公司將借助硅料和光伏電池的優勢,切入硅片業務,以延伸在光伏產業鏈上的競爭力,增加新的盈利點。目前通威硅片規劃產能總和已達到了45GW。
"硅料價格大跌、硅片寡頭降價潮、硅片老玩家與新玩家大肆擴產、中下游電池組件相繼擴產……",其實市場一直對光伏產業鏈是否存在過剩的風險存在質疑,從下面的數據分析來看。
根據硅片的業務貢獻純度,上機數控與中環相似,一定程度也能代表硅片行業老玩家和新玩家的情況,其中共同點就是公司的營運能力增長相當顯著,2022年三季度整體的營業周期(45天)相比2020年(120天)下降了62.5%;而最明顯的就是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從2020年的1-2個月,下降至不到一個月,上機數控2022年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更是達到了3天左右,基本屬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更重要的是,存貨周轉天數基本腰斬,出貨更快,2022年前三季度上機數控在40天就可以完成出貨,中環甚至不足30天。如此來看,2022年中下游對硅片的需求更強,并沒有出現產能過剩,存貨積壓,賬款周轉不靈的情況。
總結來看,光伏板塊在硅料價格下跌、產業鏈降價潮的推動下,大概率會刺激終端電站的裝機需求,但也不排除產業鏈降價潮再次抑制終端需求,畢竟硅片、電池、組件的價格都在跌,電站端還是有可能持觀望態度;大概率可以肯定的是,從硅片老玩家與新玩家都選擇大幅擴產來看,短期光伏產能過剩的風險還是比較有限,但基本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硅片的競爭加劇,定價權有分散趨勢,未來硅片環節的超額利潤會相對減少。